仿真度:真石漆:仅能作为一款粗仿产品,仿真度高达仅仅50%上下,特别遇到一些特殊花纹石材,仅仅可以仿制色相和肌理,花纹完全无法体现。水包砂:仿真度可以达到95%以上,花纹的层次感更加逼真,接近原石。从仿真度和性能上去比较 真石漆与水包砂涂料的区别抗裂性:真石漆:因为配方问题,中高档的乳液含量通常在15%上下,干膜后呈刚性,抗裂性能比较差。水包砂涂料:乳液含量通常在40%以上,干膜后,乳液可以完整成膜,具备一定的涂层抗裂性。透气性和透水性:真石漆:砂壁状配方,具备一定的透气性,但因为乳液含量过低,彩砂之间不能有效成膜,加之粗砂粒过多,涂膜有渗水的隐患。水包砂:同属于砂壁状配方,具备一定的透气性,同时因为含砂量有限,彩砂粒径比较小,均匀一致,成膜后能够达到呼吸并防水性能。从仿真度和性能上去比较 真石漆与水包砂涂料的区别耐污性:真石漆:表面凹凸感太强,同时因为乳液含量少,彩砂间没有有效成膜,灰尘会渗入涂层内部,不易清洗。水包砂:虽然表面也是凹凸感状态,但因为乳液将彩砂完整包裹,并且彩砂间有效成膜,灰尘仅是浮在表面,下雨后,会将灰尘冲洗干净。耐候性:真石漆:通常优质的真石漆选用的是纯丙乳液配方,且含量在15%上下,成膜后的耐老化、耐水、耐紫外线等性能相对会比价差。水包砂涂料:通常会选用硅丙乳液,且含量高于40%,耐水、耐紫外线、耐候性能要远远优于真石漆产品,优质的水包砂配方产品,使用寿命甚至可达到15年。
外墙真石漆主要由高分子聚合物、天然彩石砂及相关助剂制成,具有防火、防水、耐酸碱、耐污染。仿真度高砂壁状涂料无毒、无味、粘接力强,永不褪色等特点,因此在涂料市场占据很大的分量。然而,外墙真石漆主要由高分子聚合物、天然彩石砂及相关助剂制成,具有防火、防水、耐酸碱、耐污染。无毒、无味、粘接力强,永不褪色等特点,因此在涂料市场占据很大的分量。外墙真石漆喷涂施工后,在良好的天气环境条件下,三天后涂层仍能用指甲抠动的现象,称之为涂层太软。较高的低成膜温度可能会造成在气温较低时不易成膜,这可以通过适当添加成膜助剂的方法来解决。砂壁状涂料公司适量的成膜助剂在涂层干燥后可基本挥发完,一般不会影响涂层的性能。
外墙外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已发展30余年,这种给建筑穿“棉袄”的保温方式,曾是我国保温技术的主体。外墙外保温系统包括贴砌类、粘贴类、幕墙类等各种外墙外保温形式,当前主要以薄抹灰系统为主。该系统采用由聚合物砂浆、玻璃纤维网格布、阻燃性聚苯板或挤塑板等材料复合而成,现场粘接施工的保温技术。有机外墙保温材料具有隔热效果好、质量轻等优点,并已建立了一套施工规程和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住房要求标准的提高,现有的外墙保温技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而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体系优势凸显。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关系到建筑的安全、经济和美观,与目前广受瞩目的墙体保温隔热系统的构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密切相关。以万科、恒 大、融创为代表的主流房地产企业也对这一新型产品表示出密切的关注、长期的观察和跟踪研究,对保温结构一体化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其试点项目中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截止2018年,河南省政府及各地市为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陆续下达文件,强制要求使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材料的隔声特性。浮筑楼板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撞击声造成的噪声问题,由于保温隔声板在系统中作为弹性层,而弹性大小直接影响到材料吸音降噪的隔声效果。一般用弹性模量来表征材料的弹性,弹性模量越小,其弹性越大。目前WSI保温隔声板弹性模量可达到0.5MPa以内,而相邻结构层的普通C20混凝土弹性模量高达2.5万MPa以上。材料的力学特性。压缩强度。材料的弹性模量也不是一味地越小越好,作为楼板的垫层材料,保温隔声板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压缩强度。压缩强度越大,材料的抗压能力就越强。WSI保温隔声板的压缩强≥20kPa。如何直观感受这个数值,普通一个成人站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cm*30cm,那么相同面积的WSI保温隔声板至少可以承受10个90kg的成人叠加的重量
在传统聚苯板的基础上,DPX节能科技通过技术研发,开发出新型产品:热固A级改性聚苯板。大的特点是传统聚苯板的热塑型升级为热固性。经过防火检测,防火性能达到A级。从工艺上讲,热固A级改性聚苯板分为涂膜型和渗透性两种。热固A级涂膜型改性聚苯板在保持聚苯板原有优异物理性能的基础上,使聚苯板从热塑性改进为热固性,有效改进了聚苯板的防火性能,可到达A级,同时通过改性使得聚苯板的导热系数、压缩强度、吸水率、尺寸稳定性等指标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它的优势在于:1.A级防火、杜绝火灾:改性聚苯板不燃Ⅰ型产品可达A级,完全避免火灾发生;2.施工简便、系统成熟:施工工艺和聚苯板体系相同,国内十几年的成熟应用,国外也已应用7-8年;3.造价低廉、性价比高:成本造价低廉,基本和挤塑板持平;4.技术领先、国内独创:该技术以美国德州A&M大学能源系统研究中心为依托。采用韩国进口原料。